地处长三角几何中心的江阴,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先后抓住了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和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机遇,实现了跨越发展,被誉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县”,逐渐成长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
产业强则江阴强、产业兴则江阴兴。近年来,江阴抢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机遇,开拓新赛道、塑造新动能,牢牢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一场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战新产业含苞怒放、未来产业拱土而出的产业转型升级大戏在江阴上演,用心用情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江阴新实践的时代答卷。
在凯澄起重机械有限公司连排的厂房里,一场深刻的智能化改造正在悄然上演。走进企业电动葫芦车间,一只只崭新的自动化机器臂正根据指令流畅执行钻、镗、铣等工序,快速生产着电动葫芦内的箱盖等产品。企业副总经理冯海军将此场景与过去进行了细细比对,当即得出了结论:“原先分散的工序被集聚在一台设备上完成,箱盖类零件加工用时减少了近一半。”
“智改”源于对吃下更多市场“蛋糕”的迫切。作为国内电动葫芦行业的领军企业,凯澄机械的钢丝绳电动葫芦产销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面对火热的市场需求,扩产能、提效能成为企业的当务之急。今年,凯澄机械完成了车间智能化改造,总投资2300余万元购置了葫芦卷筒双端面车床、卷筒外壳半自动化加工数控车床等自动化设备。“改造的效果显而易见,不仅产品质量得到稳步提高,而且生产效率成倍提升、单位产品能耗显著下降。”冯海军坦言,智改数转已然成为企业提升整体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一招”。
褪去传统制造“躯壳”,以凯澄机械为代表的江阴企业正通过智改数转,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上疾驰。海澜云服智慧工厂实现了从自动备料、光影裁剪、精准配对、混流缝制、整烫包装全流程智能操作,实现了向数字化要效益;兴澄特钢发力智能工厂,生产的20余大类专业特种钢已成功替代进口并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生产各类功能性胶黏材料的江阴邦特科技在建立智能车间后,产能提升10%……
以数实融合推动传统制造向高端智造转变,近年来,江阴出台数字化的经济提速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持续优化激励扶持政策,构建分类施策服务体系,针对不同规模、不一样的行业、不同阶段的企业,分级分类制定数字化转型路线。“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新增省智能标杆556个,新增国家级智能标杆17个,新扬子造船、长电科技、天江药业、双良节能获评国家级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优秀场景,海澜之家获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兴澄特钢获评全球特钢行业首个“灯塔工厂”,江阴成功入围全省制造业智改数转成效明显地区。
凭制造业实力“出圈”的江阴,不仅仅只在数智变革上下功夫。竞逐新赛道时,江阴也在不遗余力攀“高”逐“新”,向新兴起的产业要新质生产力。
当下江阴哪些产业园发展最火热?微电子产业园必在其中。走进该产业园,只见塔吊林立、机械轰鸣,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掀起秋季攻势。其中,由长电科技投资超100亿元建设的长电微晶圆级微系统集成高端制造项目已郑重进入厂房竣工验收阶段,建成后将达到年产60亿颗高端先进封装芯片的生产能力,让江阴封测产业链上下游延拓更加锦上添花。
产业链上的项目如散落的珍珠串珠成链,推动产业更加璀璨、坚固。目前,微电子产业园不仅有长电科技、盛合晶微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落户,还汇集了德龙激光等5个省级重大产业项目,首芯科技等一大批优质产业链项目。一个集研发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以及装备材料等于一体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专业园区正在不断崛起。
微电子产业园的起势,离不开江阴对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的前瞻布局。近年来,江阴全力发展“345”现代产业集群,出台集群强链三年行动计划,坚持能链则链、宜群则群,促进产业整体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在此过程中,江阴以工业园区升级改造为契机,构建“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系统完善特色产业园发展规划、制定实施意见,统筹规划和引导园区产业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目前,微电子产业园、氢能产业园、生命健康产业园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建设正在快速推进,成为江阴新兴起的产业和未来产业拔节生长的承载地。
翻开江阴产业高质量发展蓝图,显而易见,重点项目是这张蓝图中最厚重的底色。江阴围绕项目招引、建设、竣工、达产等各环节,全面深化招商体制机制改革,制定全市招商作战地图,完善“驻点+委托+代理”多点布局的招商体制,大力实施公司化、专业化、社会化招商,全力抓招商、促落地、见实效。近三年时间,江阴开工超亿元产业项目219个、总投资达1754亿元,落地长电微电子、盛合晶微、上机数控、双良新能源、远景二期、利电五期等6个百亿级项目,中建材高效异质结电池、三房巷PTA三期、汉邦石化、大明高端装备产业园等4个50亿级重大产业项目。
如今,走进江阴,扑面而来的是火热的新项目建设场景,倾听到的是江阴不断拔节生长的发展强音。接下来,江阴将持续完善一产业、一规划、一链长、一专班、一政策、一基金的“六个一”工作架构,推动高端纺织服装、金属新材料、石化新材料等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加快强链、扩大优势;聚焦风光氢储、先进封测、车船装备、中药配方颗粒和医疗器械等细致划分领域,推动高端装备、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四个战新产业精准补链、壮大规模,空天经济、合成生物、氢能等未来产业加快建链、抢先布局。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科创江阴”又逢喜事。9月13日,2024长三角(江阴)产学研合作恳谈会举行,来自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的专家齐聚江阴,与江阴企业面对面上演技术与需求的“一拍即合”。对接老朋友、结交新朋友,江苏双良锅炉有限公司电能业务总工程师张叶龙当天收获满满:“我们与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了深度的战略合作,预计合作项目完成后,将打造出全国最大容量规模的10兆瓦时级别的高温热化学第三代储能系统。”
如果说产业是江阴发展的骨骼,那么创新便是推动筋强骨壮的养分。作为全国首批52个创新型县市之一,近年来,江阴扎实推进“科创江阴”建设,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科创中心。
特别是“十四五”以来,江阴深入实施“南征北战、东西互搏”战略,优化市域创新格局,全面打造“一湾一谷一区一港”科创T台。一湾上,江阴深化与高校院所合作机制,武汉大学长三角科创中心建成运营,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向国家级攀升,清华大学精密光电研发中心落地,清华大学深空技术中心正式揭牌,江南大学江阴校区建成招生。一谷上,全面放大江阴高铁站的交通枢纽辐射功能,集聚各类资源要素,目前绮山湖科创谷核心区13.2平方公里已基本拆净,已全面启动建设一期工程、森林基金PARK“江南水街”。一区上,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121未来产业园、星河科创园等载体建成投用。一港上,探索与高校合作共建机制,与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共建省部级重点项目长三角(江阴)数字创新港,目前创新港一期、二期已建成投用。
科创氛围日益浓厚,离不开科创载体的量质齐升。江阴实施科创载体建设三年行动,出台新型复合产业用地等系列政策,完善“众创空间﹣概念验证中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孵化链条,“十四五”以来累计建成功能完备的科创载体246万平方米,获评国家级科技公司孵化器3家、加速器1家、众创空间9家。同时,江阴还积极融入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完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对接机制,建成10个“科创飞地”,打通“飞入地”孵化与“飞出地”产业化联动发展通道。
技术创新也在如火如荼破题。江阴优化“企业发榜、专家评榜、院校揭榜、政府奖榜”的“霞客之光”揭榜挂帅机制,发布企业技术需求超 500 条,以政府奖补资金4150万元撬动企业新增研发投入8.5亿元。与此同时,江阴还持续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应用机制,成立上海交大、东南大学等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江阴分中心10家,开展百企进高校、百项成果进企业“双百”行动计划,每年实施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超100项,助力江阴企业以更多产品含“研”量赢得市场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