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展上,西门子展台的工程师为面前中国展台的超低报价所震惊:直径2毫米的微型轴承,西门子报出1.2欧元,而对面的中国同行仅为0.15欧元。此情此景,正是暗示西方制造业潜在危机的缩影。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推进,中国的制造业实力一直上升,成为慢慢的变多国际巨头的供应源。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当时的中国仅被视为“廉价劳动力”,但十多年后的今天,已有能力以更低成本和更快速度压缩全球产业链。
特别是自新冠疫情以来,中国企业展现出的灵活反应能力让全球产业链发生巨变。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在德国市场的强势崛起,将电池成本大幅度降低,使得德国车企面临不能够比拟的竞争压力。同时,光伏组件价格十年内暴跌92%,直接引发德国光伏企业SolarWorld破产。面对这样的价格战,德国本土制造商陷入了与中国供应商不对等的竞争中。
随着产业链外移,慢慢的变多的西方公司开始依赖中国供应链,以至于德国总理在访华时希望中国能提供简单工人培训,突显出西方制造业对中国的依赖。尤其当其他几个国家试图摆脱中国影响时,比如越南和印度,最终却发现了自己仍需要依赖中国的核心部件和材料。
在中国以“质量”“速度”和“价格”三重优势逐步占据全球制造业主导地位的过程中,西方资本家们意识到与其对抗,不如安稳地享受来自中国的“产业链服务费”。这场“温水煮青蛙”的现象潜移默化地重塑着全球经济格局,西方的工人们最终只能在一次次抗议中感叹失去的工作机会,而中国则早已稳居全球制造中心。
未来数十年,中国光伏板将覆盖加州沙漠,宁德时代的电池应用于特斯拉电动车,令人担忧的是,西方的工业工人们或许依然会抗议失去的就业机会,却逐渐忽视了巨变是如何发生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